陳浩庭政經短評:大選後澳洲的經濟挑戰

About the author:

Author name:
By Raymond Chan
Job title:
Date posted:
27 May 2019, 12:33 PM


澳洲經濟表現過去數年一直疲弱,國民感受不到工資增長,消費不振;同時間,過去依靠人口政策促成經濟增長的道路,因為基建、教育、醫療等各種設施無法追上,已至瓶頸。

種種問題的浮現,令今屆聯邦大選的經濟政策成為選民關注的焦點。

選民未有認同工黨改革政綱

兩黨聯盟並未有像工黨那樣在負扣稅、資本增值稅和退休金福利上要展開大改革,而是將政策焦點投放在減稅和首次置業上,結果依然在大選中勝出。
這是否代表選民未願意求變?不一定。

也許選民求變,但未有認同工黨永變的方式,或者認為工黨求變的方案太具風險,因此寧可選擇未有提出改革主張的兩黨聯盟。
這裡提及的風險,包括政壇左傾後,政府將用行政手段重新分配財富,並且在經濟前景未明的前提下,採取更進取的氣候變化政策,包括擴大採用再生能源。

工黨遭滑鐡盧

筆者在這裡不會評論工黨的經濟政策是否有錯,因為改革的進程,往往在成為歷史後才有公論,例如多名工黨前總理製訂的全民醫保和退休公積金制度,提出的時候也遭遇強烈的反對,今天則被視為理所當然後政策。

而且,選舉是十分複雜的工程,一個地區受歡迎的政策,在第二個選區可成為毒藥。工黨議席在昆州慘遭滑鐡盧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氣候變化政策變成了砸昆州選民飯碗的政策。

澳洲前路道阻且長

虽然兩黨聯盟勝出,但是總理莫理遜 (Scott Morrison) 未來的路並不易走。

當前澳元兌美元匯價跌至三年新低、工資增長的水平只及環球金融風暴前的一半、國內生產總值 (GDP) 大幅放緩,去年下半年增長僅 1%,導致作為央行的儲備銀行不得不作改變策略。加上房價下跌,不少地區的業主開始成為負資產;家庭可調度入息急跌,不少人開始靠儲蓄倒貼開支。

經濟上唯一比較理想的,是鐵礦價格因中國入口增加而上升 (這才是澳洲有機會提早滅赤的主因,滅赤與政府理財能力關係不大) 和人口持續增加,掩蓋了澳洲經濟許多內在的問題。

觀察國際和國內形勢,這兩項因素均不能長期持續,意味澳洲必須另尋增長途徑。

至今,不論是主張改革「富人稅」的工黨,抑或以經濟管理自詡的兩黨聯盟,均未能提出令國民信服的願景。

在新一屆政府,莫理遜和哈佛和牛津尖子出身的財長費登堡 (Josh Frydenberg) 不能繼續因循守舊微調政策,必須提出振興澳洲生產力的長遠改革。

  • Print this page
  • Copy Link